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国内动态 > 正文

低碳技术促进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文号: 发稿时间:2011-11-07 阅读次数:)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把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转”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开放30年多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年均经济增长保持了近10%的快速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但同时,长期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同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趋突出,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近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参事、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冯之浚,畅谈低碳技术对中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

  低碳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
  记者:目前,低碳经济在国际上的发展处于什么状况?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
  冯之浚:英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宣布启动了一项“绿色振兴计划”,尝试以低碳发展模式发展经济。目前,英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全体企业、公共部门和居民为主体”的互动体系,在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政策制定、国民认知等诸多方面,都处在世界领先位置。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以来,在能源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计划在未来五年投入1500亿美元,用于能源新技术方面的投资。这是继IT革命之后,美国技术储备的又一个主要方向。
  2007年底,欧盟提出了战略能源技术计划。这是一个包括欧洲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和CO2捕集、运送和贮存以及电网、核裂变等内容的综合性启动计划。同时,欧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推进低碳产业发展,在目标制订、科研投入、机制建设、标准与立法、项目投资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
  可以相信,蓄势待发的低碳技术等新经济形态很有可能会改变未来的世界经济版图。对于我国来说,能否抓住这次历史变革的机遇,将对未来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目前,我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一要靠科技进步,二要靠绿色发展。而发展低碳技术,则是兼具了两条路径的一项共同选择。

  推行低碳技术是转变发展方式当务之急
  记者:我国为什么要积极推行低碳经济?
  冯之浚:在我国,推行低碳技术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研究指出,2007年,我国消费煤炭约23亿吨,碳基燃料共排放54.3亿吨CO2。
  2007年,我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CO2,每生产1度电要释放1公斤CO2,每燃烧1升汽油要释放出2.2公斤CO2。我国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数量的92%,其中煤炭占68%,78%的电力生产依赖燃煤发电。这些数字表明,中国的能源消费处于“高碳消耗”状态。
  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加速发展,使中国成为“高碳”的典型代表。如果不推行低碳技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的资源能源将难以支撑,生态环境将难以承受,国家竞争力将难以提升,国家安全也将难以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推行低碳技术提到国家战略层面上加以思考。
  记者:我国发展“低碳”技术面临着什么样的环境?
  冯之浚: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加快重组、国际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因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在国际产业链中仍处于不利的分工地位。在国际产业分工与竞争中,我国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知名品牌,出口商品90%是贴牌产品,不得不依靠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换取微薄的利润,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同时还承受着随之而来的资源、环境代价。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这一时期产业结构的特点是“重化工业”加速发展、资源能源消费增加。先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大都走过了一条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能源和重要金属消费增长超过经济增长,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日本也是如此,1960年~1970年,日本在加速工业化过程中,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1.21,是日本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我们必须重视重化工业的层次提升和节能减排的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避免少数地方盲目发展和引进重化工业中的高能耗、高污染项目,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双重压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求工业化与城镇化并举。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是有一段间隔的。根据中国国情,我们要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需要两者兼顾。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如果不提高科技含量、调整产业结构,势必导致资源能源消费量迅速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基础设施规模加大、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较快增长。同时,生活模式明显改变、消费结构不断提升、以住房和汽车消费为标志的能源消费升级,成为导致能源消费强度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记者: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冯之浚: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统筹、可持续的原则。
  倡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绿色发展。在绿色经济的框架下,推动包括循环经济、低碳技术、生态经济、合理消费等在内各领域的发展。把低碳技术的概念落在节能减排、环保、能源效率提高上,落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上,落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上。
  中国的低碳技术要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我们应根据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况和国际社会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适用技术的层次体系,做到各种技术之间互相协调。不仅要加大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也要着力加强新能源技术、清洁煤技术以及节能降耗等战略性技术的研发和储备。
  推动低碳技术,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行业,关系到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关系到国际科技竞争和市场竞争。我们应通过创新低碳技术和完善产业政策,扬长避短,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应对西方国家在低碳发展中可能采取的措施,我们应有一定的准备。一方面要通过实现自主节能减排,服务我们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充分考虑对碳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采取反制措施,力求在全球变化的经济博弈中,使我们不受损失或者少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