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国内动态 > 正文

从科学发展高度谋划生态环境建设

(文号: 发稿时间:2010-08-24 阅读次数:)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
  从当前情况看,尽管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受多种因素影响,生态治理的速度仍然赶不上退化的速度。从科学发展的高度谋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对于从根本上遏止和扭转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建设的成绩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实施了全民义务植树、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保持、防沙治沙、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湿地保护、防污治污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是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长期以来的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投入巨资陆续实施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使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逐渐下降,有些生态环境指标出现了积极向好的趋势。二是初步构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制度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与自然资源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三是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新路,避免走一些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同时也要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资源和能源消耗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我国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地方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现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管理体制有待改善等。
  要进一步改进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同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因此,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建设路子为中心,研究和明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
  提高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保持生态环境政策的连续性。应当认识到,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就难以实现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到一个新高度。必须把这一要求和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落实到生态环境建设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环节,特别要提高各级地方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使其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生态建设成果的取得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持续的奋斗,进而明确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期思路,使生态环境政策保持连续性。
  运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科学谋划生态环境建设。耕地、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都是完整的生态经济系统,各个地区也是一个个生态经济系统,它们共同构成全国大生态经济系统。各个生态经济系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对生态经济系统的管理过于分散,政出多门、行动不一,就会影响治理成果,并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应运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从完整的生态经济系统的角度来谋划生态环境建设,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就是从传统的单一的门类资源管理转向系统资源管理,对那些具有内在联系的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包括对具有不同生态功能的生态经济系统之间关系的充分认识,对生态经济系统多种价值的平衡考虑,其中特别重要的是采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设计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律体系、管理体制等。
  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生态环境建设机制。
  生态环境建设涉及各个层面的不同主体,这些主体有着不同的目标和行为取向,他们的行为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都具有重要影响。要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建立一种有效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目标和行为的机制。一方面,应明确总体目标和不同主体的合理目标,并对不同主体的目标和责任进行协调,明确不同主体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责任;另一方面,应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发各个主体主动采取行动,承担起生态环境建设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