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英年早逝”缘于“一个将军一道令”
(文号:
发稿时间:2011-03-02
阅读次数:)
中国建筑“英年早逝”引发热议,从政府官员到专家学者,从新闻媒体到黎民百姓,纷纷为其把脉。
翻阅近年来的新闻报道,整理了一份并不完整的建筑“死亡名单”。除了引人关注的地标性建筑以外,还有大量普通住宅,在建成后不长的时间内就因为各种原因被提前拆除,其数量无法统计。这些正处在建筑寿命“青壮年”的建筑非正常“死亡”,不免令人扼腕叹息。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而根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此言一出,舆论哗然。
中国建筑的“短命”可以归结出N种病因,比如,政府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拆迁卖地的利益驱动,开发商粗制滥造等等。但笔者以为,中国建筑的“短命”,主要死于“规划多动症”。在我国,城市规划犹如领导手中的“橡皮泥”,“一个将军一道令,一届领导一套规划”的现象屡见不鲜,以至于被人们讥之为“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最后能不能实施,全靠领导一句话。”
事实上,许多被拆迁的建筑物也是经过政府预先“规划”的,真正意义上的“违法建筑”屈指可数。正是后任领导可以不负责任地轻易推翻前任规划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才导致“建了拆、拆了建”的中国式拆迁怪圈,也催生了民众日益膨胀的“政府说话不算数”的抵触情绪。人们也许会对前不久重庆市江津区区委书记勒令一座在建工程下马时说过的一句话记忆犹新:“我不知道哪个领导批的,如果我当时在这里,你绝对批不了。”在这一事件中,深深刺激公众的还是城市规划中长官意志的随意和任性。一座手续齐全合法合规的在建楼盘,硬生生敌不过区委书记的一句话。归根到底,问题的根源还在于规划监督难以到位,城市似乎只是官员的城市而非公众的城市。官员需要什么样的城市,他们就设计什么样的规划,丝毫不顾及规划与前任领导的发展思路是否对接,即使出现了矛盾和对抗,还是以当下官员的意愿为准。资源浪费与劳民伤财,似乎不足为虑。
笔者以为,无论是政府出于对拆迁置换出土地带来的卖地收入的追逐,还是通过大搞形象工程实现对GDP的追捧,其背后都缘于对“城市规划”的不尊重。因此,要遏制中国式建筑的“短命”必须优先保证中国式规划的“长寿”,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城市规划的长寿秘诀无外乎三条:一是高水平、高品位地科学规划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尽量使城市规划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不给后人留遗憾;二是将专家论证、代表听证、经过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将城市规划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张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