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节能产业面临实施难问题
(文号:
发稿时间:2011-04-07
阅读次数:)
建筑能耗“高”在哪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
与国外“零耗能”建筑相比,国内建筑的“高能耗”问题出在哪里?专家们指出,墙体太“透”、窗户太“漏”是导致目前我国建筑高耗能的两大“症结”所在。
墙体太“透”,是因为65%的墙体屋面材料,使用的仍是保温隔热性能极差、生产耗能高、又毁田取土的“秦砖汉瓦”。性能优越的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步履艰难。
经济学家林嘉騋说,国外有些节能建筑材料来到中国后,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如在德国粘合度很好的外墙保温材料,引入上海后,在潮湿多雨的黄梅天其粘合度却大大降低。所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成了当务之急。
有些富丽堂皇的大厦,每年要“烧”掉几千万元的能源费。在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9%以上,而且还在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再加上建材生产能耗,仅建筑方面用去的能源就高达45%左右。
民革中央今年两会时在有关建筑节能的提案中提出:世界发达国家从上世纪70年代初能源危机时开始关注建筑节能。之后,由于减排温室气体、缓解地球变暖的需要,更加重视建筑节能。而我国无论从建筑技术还是从设备、材料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建筑能耗总量大、比例高、能效低、污染重,已经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降能耗之难“难”在哪里?
其实我国自1986年就已经开始推行建筑节能。
但实施结果怎么样呢?许多政协委员指出,我国新建建筑已经基本实现按节能标准设计,比例高达95.7%,而施工阶段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仅为53.8%。建筑施工不执行标准,是一个突出问题。
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徐士乔注意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多次发出减少使用玻璃幕墙的通知,然而收效甚微。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的建筑物,全国到处皆是。他认为这也反映光靠政府的行政手段解决建筑节能已不能适应客观现状。
现在不少地方建造大型的穹顶建筑作为公共设施。夏季紫外线照射强烈,造成光污染,冬天不挡寒,一年四季不得不开放大功率空调来调节气温,冬天要先于其他建筑保暖,夏天要先于其他建筑供冷。这是财经专家贾康和杨澜等23名全国政协委员在建筑节能的联名提案中讲到的。
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总面积不足城镇建筑总面积的4%,但总能耗却占全国城镇总耗电量的22%,大型公共建筑单位面积年耗电量达到70~300KWh,为普通居民住宅的10~20倍。
某大都市的公共建筑总面积,虽然仅占全市民用建筑总面积的5.4%,但总耗电量达33亿千瓦时,接近全市所有居民生活用电量的50%。
在英国,从2008年4月起,规定博物馆、展览馆和政府办公大楼等公共建筑的能耗情况必须向社会张榜公布。
建筑是耗能大户,公共建筑是大户中的大户,所以要想办法,把这些建筑的能耗减下来。正如一位国家领导人曾经指出的:“我国政府机构节能潜力远大,急需把节能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建筑节能出路何在?
有不少人在问,我们什么时候能住上绿色住宅呢?
实际上,一大批绿色建筑在各地政府的扶持下已经出现。现在节能建筑正在向绿色低碳建筑跨越,而且已成为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的主流。
房地产要转向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产能过剩,唯一的出路是发展“绿色低碳型房地产。”这是全国工商联在提案中提出的。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单一的节能并不是真正的绿色建筑。
干了一辈子建筑的专家徐士乔说,光抓设计一个环节不够,只有从工程立项、方案评审、施工图审查到施工、验收、使用,全过程严格控制,各环节都用节能数据说话,才能造出节能建筑。
据中国住房与建设部资源与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况平介绍,各发达国家除了强制推行建筑节能标准以外,普遍建立了对建筑节能的经济激励机制。日本通过政府财政拨款、贷款优惠、税收激励等措施对建筑节能予以支持,美国通过政府采购、专项基金奖励等措施支持建筑节能,有效地提高了各国的建筑节能水平,对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建筑节能产业的优惠政策应加大力度,发展有地方资源特色的建筑节能产业,促进形成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