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使低碳概念深入人心的同时,建设低碳城市开始被社会所推崇。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载体,其发展模式关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建筑对低碳城市的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林海燕看来,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为人们生活、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提供合适的环境。为了提供这样的环境,建筑要消耗大量的材料、能源和水,也要排放二氧化碳。因此,绿色建筑应该更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成为环境的过滤器。
建筑是城市发展的载体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未来20年,我国如何缓解城市化、工业化与减排指标、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如何建设低碳环保的绿色建筑已成为重要的命题。
快速的城市建设使得大量资金流入建筑行业。2010年,我国向新建项目投入逾1万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头号建筑大国。预计到2020年,我国向新建项目投入的资金将占到全球总数的1/5。
我们现在所说的建筑节能主要是指降低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能耗。绿色低碳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包括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和拆除过程。
林海燕介绍道,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是从1986年起开展的。截至目前,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民用建筑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开展建筑节能工作创造了条件。
通过采取标准先行、先易后难、先新建建筑后既有建筑、先住宅建筑后公共建筑、从北方向南方逐步推进的策略,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建立起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
创新实用技术是发展前提
林海燕说,如今,节能建筑所运用的技术相比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对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推广力度还不大,推广周期和投资回报期相对较长。他认为,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更新应该建立在更好地创新目前的实用技术的基础上。
节能建筑的出现反映了国家对节能环保工作的重视,同时也加大了对节能环保新材料的研发力度。但这些绿色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推广周期、投资回报期相对较长,所以不是所有的节能建筑都能运用高新技术。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最大特色是以节能为本,即如果节能指标不达标,参加评选的绿色建筑将被一票否决。因而一味追求运用高新技术不仅会提高成本,还可能违背最大限度节约资源的原则。
因此,在技术的研发过程中,人们应当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环境资源,以此来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绿色建筑成为环境的过滤器。
约束性指标规范行业秩序
标准的不完善曾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林海燕说,开展建筑节能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和技术标准是关键。在发展节能技术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标准的技术保障和引导约束作用。
2007年1月,原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总结了近年来我国节能建筑在设计、施工、验收阶段的经验和成果,标志着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由注重设计阶段进入了注重工程施工和验收阶段。
随着近几年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迅速开展,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的标准规范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推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及其相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指南》《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绿色施工导则》《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开发了绿色建筑评估软件和绿色建筑评估数据库软件,实现了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条文的自动解析。(赵沛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