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评价标准体系引导智慧生活
(文号:
发稿时间:2014-04-09
阅读次数:)
为了探索智慧社区及智能建筑的建设、管理、服务和运营模式,加快和谐社区建设,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智标委)于3月28日在京举办2014年工作会议暨智慧社区建设指标体系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围绕着全国智标委正在开展的“智慧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展开了深入研讨。
智慧社区应运而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关注度已经不局限于居住面积、交通、周边环境等“硬性”基础设施,通信服务、安全防范、外界沟通等“软性”服务正逐步成为大众关注的另一焦点。这种居住需求上的变化促使集智能化手段为一体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智慧社区”应运而生。
智慧社区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优势,建设智能楼宇、智能家居、安防监控、智能社区医院、社区管理服务、电子商务等诸多领域,形成新的管理模式,并成为智慧城市的有机“细胞”。
目前,这种新型的社区建设、管理形态已经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以及关注。2013年11月,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各地要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多方共享”的信息采集制度,积极构建智慧社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全国智标委秘书长王毅在会上介绍我国智慧社区的现状时表示,来自市场、政策层面的利好消息促使智慧社区呈现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但是,智慧社区在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如何加快智慧社区相关产业的关键技术攻关,构建社区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的智能过滤处理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及社区管理模式……
这些摆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及系统集成商、产品供应商、运营服务商面前的新问题,让不少身处其中的参与者困扰不已。
建设指标体系研究迫在眉睫
“新事物的发展壮大,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的过程。智慧社区作为一种新的社区管理模式,其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是缺乏相应的标准。”全国智标委主任张永刚分析指出。
智慧社区从功能上来看,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核心,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一个智慧化社区。其在建设过程中,涉及社区物业管理、社区养老服务、智慧消费等多个应用领域以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涉及的面很广。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参与者没有相关的标准作为准绳,智慧小区的建设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全国智标委作为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标准的归口管理单位,为了探索我国智慧社区发展模式、规范智慧社区技术要求、统一相应产品标准,我们承担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科学技术项目——《智慧社(园)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并与今年1月底启动了该体系的研究工作。”张永刚在会上介绍。
目前,该项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将社区分为5层架构:用户、应用、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筑物及市政基础设施。
张永刚表示,全国智标委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将重点关注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智能家居以及社区一卡通及密钥三个方面。
王毅在会上,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全国智标委试点项目——广州市番禺区南景园智慧社区、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颐湖园智慧社区等社区的建设情况。他表示,今年,全国智标委将以颁布的标准为依据,以社区居民的信息安全为切入点,在原有基础之上,重点推动6 8个智慧社区的示范试点项目。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智慧社区安全体系,将国家有关安全要求融入到示范试点工作中,打造以安全、稳定为特色的智慧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