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企业提质增效的核动力
(文号:
发稿时间:2016-12-14
阅读次数:)
信息化是大势所趋。第一“势”为世界大“势”。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可谓是现在的三大潮流,而这三者都同时指向了信息化、智能化。第二“势”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之“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大,中国产业互联网行动方兴未艾,而产业互联网的显著特征就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真正融合。因此,我们要由被动迎接互联网改为主动拥抱互联网,要把建筑企业的运营逻辑融于互联网信息平台上,实现企业运营管理与信息互联技术的深度融合。第三“势”则是企业提质增效之“势”。企业的长期发展归根结底要“三靠”,即:靠产品、靠服务、靠管理,这就要求企业眼睛向内,走精细化管理之路,这些都离不开信息互联技术的深度应用。但当下的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却面临“八大难”,包括:管理标准化程度低,信息互联技术应用难;信息系统异构多,孤岛林立,信息互通难;商务成本与财务成本核算规则不统一,业务财务一体化难;管理主体多元,目标诉求不同,信息透明难;复合型人才匮乏,顶层设计不够,管理信息融合难;没有成熟的信息技术产品,集成应用推广难;心气浮躁,热衷跟风,信息化落地难;观念陈旧,习惯与利益难改,信息化执行难。
在这八大拦路虎面前,我们如何前进?个人认为必须坚持:
第一,必须坚持有用、有效、有根的“三有原则”。“有用”是指企业信息化要以“用”为本,以企业管理实际需要和应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是指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提高效率和效益为目的;“有根”是指企业信息化一定要落到实处,把根扎到工程项目上。只有将信息互联技术应用到工程项目的管理实践中,实现了生产要素在工程项目上的优化配置,才能说是好的信息化。
第二,必须坚持企业管理与信息互联技术的“深度融合”,重点推动管理标准化,统筹顶层设计。企业管理的标准化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管理标准化为基础,信息化就很难进行。而标准化只有达到可数字化的水平,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与信息化的真正融合。可数字化的标准化就是对企业以前众多的管理流程、工作标准、工序规范和运营管控报表等进行梳理,统一管理语言、统一“度量衡”,以满足管理与技术融合的基本要求。
第三,必须坚持遵循商业经营的基本逻辑,抓好以项目成本管控为主线的生产要素最优化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点”,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加快“移动终端”的扩展应用。商业经营的基本逻辑是收支平衡,建筑企业首先要做到一个个工程项目的收支平衡或者有所盈利。工程项目的生产建造过程可以分为人材机管等生产要素的物化过程和债权债务的货币化过程。建筑企业信息化,就是通过信息互联技术的应用,将“物化过程”和“货币化过程”完整地融合于企业信息集成应用平台,实现集约化管理,使企业管理的责任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固化到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中,使企业管理更加精准、节约、透明、高效,使工程项目的过程管控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