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厦门动态 > 正文

特区外扩 未来厦门主打四张“王牌”提升地位

(文号: 发稿时间:2010-06-29 阅读次数:)
      经济特区扩大至全市,对于厦门来说不是一个结局,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再一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厦门特区要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在未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速推进、国际产业转移进入新阶段及国际竞争力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厦门经济特区要打出的牌还很多很多。

平衡牌:岛内与岛外发展“一盘棋”考虑

    厦门特区未来的发展方向、空间是在岛外,希望和潜力也在岛外。厦门特区扩大到全市,说白了就是扩大到岛外。在目前岛内外发展差距大的状况下,厦门首先要打出“平衡牌”,即如何均衡厦门岛内外的关系。

    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曾经说过,厦门岛已经饱和、不堪重负,再建就会严重降低环境质量和城市品位,厦门也将不成其为厦门了。

    但是,打破厦门当前的格局、平衡岛内外发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大家关注的教育问题,如果实行岛内外招生考试统一划线、招生,不再圈定区域,结果可能是厦门中下水平学生都集中到岛外,而优秀生都挤进岛内;像集美区委书记黄锦坤投诉称“我们好不容易调了一位好教师来,结果又被调进岛内市属校去了”,如果对此禁止岛外师资往岛内跑,岛外人可能又会说这是在歧视岛外了……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去平衡了。

    教育资源配置如此,其他的资源配置也是如此。岛内外的这种差距不可能一夜之间打破,否则可能引发新的不平衡,“现在的平衡就是保持一种事实上的不平衡”,有人这么认为。为此,厦门市教育局局长赖菡坦承岛外教育问题“光盖新校舍是不够的。配置不好,环境不好,招来好教师也会跑掉”。

    建立之初,厦门经济特区范围只是厦门岛西北部湖里一片2.5平方公里的土地,1984年3月,中央决定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岛的131平方公里,如今,厦门经济特区的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市……厦门特区范围的扩大,要求必须有与之相平衡的规划蓝图。

    首先,对于厦门全市规划布局来说,厦门特区全市化就要真正打破岛内与岛外的思想桎梏,不要再有岛内岛外、特区内特区外的区分,要真正树立起“全市一盘棋”的概念。

    厦门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黄先志认为,特区扩大后,厦门首先要重新编修厦门市城市建设规划,更多地考虑到岛外的发展,争取更多的城市用地,按城市的标准来建设岛外的200多平方公里新城区,实现岛内外一体化的宏伟蓝图。

    厦门市规划局局长赵燕菁则表示,厦门特区全市化与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就是规划一体化,其次是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政策制度一体化。在岛外的规划上,早就已经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标准去设计,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将是对公共服务和政策制度一体化的强有力推动。

    经济特区范围的扩大,黄先志副所长认为,岛内与岛外无形的“篱笆”一定要彻底拆除,包括取消进出岛的过桥过路费,不然岛内外企业的成本就存在一些差异,不利于岛内外一体化的进程。

    对于先前导致厦门岛内外发展不平衡的制度性原因,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许经勇教授认为,一是经济特区的特殊优惠政策,二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现在第一个因素解决了,就剩下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问题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导致岛外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严重滞后,以及与其相联系的岛外大量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金等以不等价交换流入岛内,这急剧扩大了岛内外的差距。

    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蒋晓蕙院长认为,特区扩大到全市对正在推进的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是一场及时雨,会更好地催生岛外发展的春花烂漫。岛外要加快布局优质基础教育和卫生医疗等公共资源,让人气聚集,让人才流动到岛外并留得下来。所谓筑巢引凤,更需要的是筑好生活设施之巢,筑好事业平台之巢,才能引来国内外人才之凤,招来投资之凰。

    由此可见,推进岛外发展、平衡岛内外差距,这是厦门特区全市化后政府要打出的一张牌。

对台牌:鲜明打“台”字号经济特区牌

    与其他经济特区不同的是,作为对台工作的前沿阵地和两岸交流的前沿平台,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设,立足“台”字建设特区。在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之际,国务院还要求厦门扩大金融改革试点,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先行试验一些金融领域重大改革措施。因此,厦门特区对台工作要打的牌实在是太多了。

    厦门特区这一次扩大到全市,厦门台商协会会长曾钦照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台,正如深圳经济特区因香港而生,也因香港繁荣,厦门经济特区也因台湾而生,但却因台湾而没有像深圳一样繁荣。厦门特区全市化,体现了厦门对台先行先试的独特区位优势,在未来发展上要用足中央的政策,更多注意一些台湾元素,吸引更多的台湾客商。

    厦门特区扩大到全市后,更加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对台交流合作水平,在促进两岸交流融合上发挥前沿平台作用。集美大学李友华教授认为,厦门需要更进一步地挖掘台湾金融资源,在厦门培养出富有区域影响力的金融业、券商、基金等各种金融机构总部,最终建成两岸区域性的金融服务中心。因此,特区全市化后,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厦门市涉台法规、规章,依法保障台胞合法权益。

    厦门拥有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厦门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黄先志分析认为,在特区扩大到全市之后,厦门的台商投资区应该创造条件进行“三合一”,即三个台商投资区合并成为一个,以便于管理。

    在厦门特区全市化之后,黄先志认为,厦门应更加突出鲜明地打“台”字号经济特区牌,做强对台经济特区,扩大对台开放格局,创新对台服务机制,打造对台温馨家园,使厦门成为跨越海峡、连接两岸的前沿中心城市。同时,利用经济特区的立法权以及省级城市管理权限,厦门可以大力吸引台湾地区居民到厦门投资置业,在两岸交流中扩大制高点。

    特区全市化极大地拓展了吸引台资企业来厦和台湾地区优秀技术人才来厦的空间,蒋晓惠院长认为,特区范围扩大提升了厦门与台湾产业对接合作的层次,厦门应加快承接台湾地区现代服务业转移,形成台海优势产业合作趋势;在已有厦金航线基础上,再建造厦金之间海底隧道,加重厦门作为由金门到祖国大陆的连接枢纽的重要地位。

外迁牌:市政府搬迁岛外是水到渠成

    厦门作为依托“海岛”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厦门岛是城市主要建成区,总面积才130多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90平方公里左右,实际居住人口超过100万人。在特区全市化后,厦门城市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对于厦门扩大至全市,厦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规划专家直言不讳地表示,在当前的经济格局下,厦门特区全市化并不会带来多少加分意义,说白了,特区全市化就是厦门岛内向岛外扩张的另外一种叫法而已。其实早在1995年,厦门已经开始实施岛内企业向岛外转移的战略了,因此,厦门特区扩大到全市并没有多少新意。特区全市化,其意义可能还不如厦门市政府直接搬迁到岛外来得实在、有意义,这样更能平衡岛内外的发展。只要市政府外迁至岛外,什么岛内外一体化根本就不用政府这么去鼓吹了。

    在6月24日举行的“厦门社科界关于厦门经济特区扩大至全市座谈会”上,有不少专家、学者也谈到厦门市政府外迁岛外的这个话题,他们认为在特区扩大到岛外后,作为一个城市中心与风向标的市政府,搬迁到岛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这可以带动岛内外一体化的飞速发展。

    对此,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蒋晓蕙教授认为,厦门特区扩大到全市不是单纯的面积扩大或搬迁部分企业,而是特区优势和基础的延伸拓展,是厦门全市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发展。退一步,如果经济特区没由岛内扩大到全市,政府仍然重点发展岛内特区,作为政治中心的市政府,有什么理由一定就要搬迁到岛外呢?

    国内目前有不少城市行政中心搬迁成功的案例。比如,深圳特区的城市行政中心曾从建市前的罗湖搬迁至上步,带动了城市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青岛市政府卖掉老的市政府行政中心区换来一个新的行政中心,成为市场经济下城市如何实现职能在空间上转移的经典案例。这些都是值得厦门借鉴。

中心牌:

力争为“海西”领头中心城市

    在海西经济区的几大中心城市中,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蒋晓蕙院长认为,目前还没有一个城市可以担当起龙头城市的作用,不像长三角有上海、珠三角有广州作为领头羊带动整个区域发展。厦门特区在扩大到全市范围之后,厦门有能力也有义务担当起海西经济区领头羊的历史任务。这也是厦门特区全市化之后所要打出的一张牌。

    厦门特区的扩大,并不意味着厦门城市发展定位的变动,而是对厦门城市定位的再次明确。蒋晓惠院长认为,厦门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中心城市,是闽南与闽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在海西经济区建设中先行作用、发挥龙头效应,这些都不会有什么改变,而只是进一步明确了。

    有专家认为,无论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区域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已演化为城市实力的竞争,尤其是中心城市的竞争。福建经济的一个弱项,就是缺少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城市。而中心城市规模小、实力弱是福建发展后劲不足的突出问题。海西要成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极”,除了要做大做强工业,还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在海西经济区的功能和产业布局上,有专家学者提出厦门应是上海,是经济、物流、商业中心,即作为经济特区的厦门理应成为海西经济区的龙头老大。但厦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厦门的经济总量不够大,再加上经济腹地狭小、陆路交通运输成本高、特区内土地、淡水、原材料等资源瓶颈仍比较明显,制约了厦门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和龙头带动作用的发挥。

    如今特区全市化之后,特区范围扩大了10倍以上,更加拉近了跟泉州、漳州等周边地区的联系,厦门完全有能力来担当这一中心城市的任务。

    位于软件园二期的厦门科华恒盛公司原先是在漳州起家,后来公司总部搬迁到厦门了,而生产基地依然放在漳州。科华恒盛公司销售中心副总林清民告诉记者,当初科华恒盛公司把总部搬迁到厦门,更多是出于产业升级以及品牌战略的需要,如今看来目标是达到了,公司不仅成为国内领先高端UPS制造商和提供商、科技部认定的UPS行业首家“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而且是国内惟一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UPS生产企业。

    林清民先生感慨地说,设想公司总部当初没有搬迁到厦门来,或许也就没有今天的科华恒盛了,公司不仅在本地发展壮大,而且在深圳设立了国内最大的UPS电源研究机构。

    从以上厦门科华恒盛公司的演变可以看出,由于厦门自身金融、科技、商业方面的优势,其周边地区非常需要厦门来完成产业升级与品牌提升。

    当然,厦门科华恒盛公司不是单独的个案。尤其在厦门特区实现全市之后,其辐射能力应该会更强,对于公司的产业升级、品牌推广会更有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