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国内动态 > 正文

绿色建筑设计不要走入误区——“绿色建筑创作”国际研讨会侧记

(文号: 发稿时间:2010-07-02 阅读次数:)
      编者按:为推动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激发中国建筑师的绿色建筑设计意识,近日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中国绿色建筑青年委员会及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武汉召开了“绿色建筑创作”国际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国内外著名的建筑学背景的绿色建筑设计专家,结合他们的建筑创作,介绍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及优秀作品。会议还结合绿色建筑美学、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学、绿色建筑艺术形态、被动式技术及绿色建筑创作等问题展开学术讨论。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内外关心绿色建筑发展的专家、建筑师、建筑教育工作者及建筑专业学生共计100多人参加。
  在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金志宏、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保峰、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萍致辞后,来自国内外的绿色建筑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们进行了精彩的发言。本报摘编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清华大学教授秦佑国:
  秦佑国发言的主题是“‘低碳’不能代替‘绿色’”。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备受关注的“低碳”概念只是“绿色”概念的一个方面,绿色建筑的内涵包括减少资源能源的耗用和对环境的冲击、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低碳”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目前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考虑,包括如何减少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及其他大气污染,以及节约土地资源、水资源问题。秦教授从概念上对当前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误区进行了纠正,他指出,应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而不能为时髦而陷入盲目。
  南京大学教授鲍家声:
  鲍家声教授以“低碳经济时代的建筑之道”为题,呼吁低碳经济时代新建筑的开拓,首先要更新观念、大破大立,在传统建筑的基础确立新的建筑观念。从以功能经济、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建筑观,转变为以低碳经济、环境、生态为基础的绿色建筑观。鲍教授首先提出建筑要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要尊重自然,在空间设计上要讲究效率设计,提倡适应性设计的方法,以不变应万变,选择可循环的设计材料的原则,利用智能化设计节能以及打破行业局限,以及走向跨学科的团队合作设计。然后他介绍了几个生态建筑和小区的实例,包括扬州住宅生态小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临时安置实验房、浙江杭州天目山西谷客栈度假屋、南京市江宁区秣陵社区周里村农民之家等项目,特别是救灾实验房的设计,内外墙楼面板和屋面板均采用速长再生的扬树制作的木质人造板和农作物废弃物秸秆生产的秸秆板,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构造成能保温隔热的多功能板。柱、梁、板构件全部工厂生产,运到工地现场安装,材料环保,设计和施工工业化、造价低,对绿色建筑工业化及其在广大农村的推广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台湾成功大学教授林宪德:
  林宪德教授以台湾成功大学节能65%%的钻石级绿色建筑——绿色魔法学校为例,从建筑设计节能、通风设计节能、减少设备节能、设备技术节能和利用可再生能源节能等方面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出建筑开口及其遮阳设计和屋顶花园等建筑设计措施可节能16.5%,风扇通风和浮力通风等良好的通风设计可节能10.9%,合理的设备设计和选择高效的空调设备和照明灯具等分别可节能13.6%%和19.1%%。对绿色建筑量化研究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既可以避免传统建筑以感性为主的研究而带来的不确定性,又使得绿色建筑设计有据可循。这也是目前绿色建筑研究的方向。
  挪威建筑师RainhardKropf:
  挪威建筑师RainhardKropf提出MingledSpace(混合空间设计)理念,结合实例从地域资源、环保材料利用、社会化的可持续等方面介绍了其所在事务所近年来的设计实践,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带来了北欧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建筑设计。他的设计和构思令人耳目一新,引起强烈反响。在他的作品中,利用速生木材加工制作的全木结构的建筑,采用机械化手段设计和施工。环保的建材,温馨而优美的室内外空间,真正做到了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详细的节点设计图与精致的细部令人惊叹。而位于大自然环境中的嬉戏设施设计将构筑物与自然中的树木、岩石的完美结合,展示了其构思的巧妙。住区规划设计无论从规模和尺度方面都无法与国内住宅小区相比,但其自由的布局、丰富的室内外空间设计无不是对环境的呼应,值得我国建筑师思考。港口公园的设计构思来源于海底地貌,巧妙地构思加上废弃材料的再利用使这个临时的公园得以保留并成为孩子们的乐园。谁说绿色建筑就不能拥有美的空间?
  清华大学教授袁镔:
  清华大学袁镔教授的演讲是关于“绿色建筑的艺术与技术”。针对当今绿色建筑的审美问题,袁教授认为绿色建筑艺术的审美既关注建筑艺术形式在审美中产生的精神愉悦,更关注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互相关联。绿色建筑艺术美的审视焦点集中在人与自然关系产生的生态效应上。并且以迪巴欧文化中心为例阐释了绿色建筑艺术美中包含着形式美、功能美和技术美。他说,只有把技术因素融合在建筑艺术处理中,才能真正实现建筑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他的观点使听众对该建筑的创作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美国景观建筑师HiteshMehta:
  HiteshMehta介绍了其在中国主持的两个绿色建筑实践,无论是位于风景优美的南昆山风景区的十水生态度假村,还是位于珠海市内的居住区阡山新村,尊重自然环境、利用当地材料、发掘当地的文化精神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是设计的指导思想。十水生态度假村将当地盛产的竹子作为主要的结构和建筑材料,创造出了适应当地环境的新的建筑形式,不仅符合绿色建筑的技术原则,还创造了适合当地的绿色建筑文化,将绿色建筑的美学与技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获得了与会代表和学生的一致好评。阡山新村设计则是在闹市中寻找建筑环境的渊源,将基地曾经挖平的山进行了创造性的还原,不仅可以恢复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还结合环境很好的利用了地下空间。作为外籍建筑师,不是用西方发达的技术来改造中国的建筑,而是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中学习和吸取其精华,利用地方材料和适宜技术创造出适合环境的建筑,不正是绿色建筑之道吗?
  深圳大学教授覃力:
  覃力教授以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学实验综合楼为例介绍了建筑的气候设计策略。通过气候分析,提出围护结构蓄热、控制太阳辐射得热、促进自然通风和夜间新风置换等被动式建筑技术来提高建筑舒适性。反映在建筑空间设计方面则将建筑透风的空间有机组合,利用架空层、庭院等形成相互连通的通风走廊来加强通风;采用合适的院落空间尺度来控制太阳辐射得热;利用多样化的遮阳措施控制建筑得热。总之,利用廉价材料和适宜的空间形式达到被动式技术的效果,实现了物理环境质量与节能的平衡,在简朴、平实之中实现了对空间、造型和舒适的追求。
  清华大学教授宋晔皓:
  宋晔皓教授演讲的主题是“两个实践,两种思路”。宋晔皓教授通过两个设计实例分析了两种不同的绿色建筑设计思路,即目前流行的采用20余项绿色技术的天津西部新城服务中心。技术包括土壤源热泵系统、水蓄能能源供应系统、钢结构优化设计、健康新风系统、空调热回收系统、高效节能墙体、高效幕墙系统、节能玻璃、太阳能光电系统、太阳能光热系统、太阳能路灯、风光互补发电路灯、节能照明系统、节能电梯、光导管照明、透水地面系统、雨水与中水回收系统、有机垃圾处理系统、热压通风井、外遮阳系统、植被屋面等,造价达到每平方米7500元。与高昂的造价相比,一些技术的节能效果并不明显,而建筑细部设计不当对整个建筑的能耗影响相当来说更大。另一个项目是四川灾区土门镇中心小学、幼儿园设计,则紧扣时代特点,深入挖掘地域和文化主题,同时围绕可持续设计主题,为灾区进行可持续设计。通过对当地环境气候、地域文化的仔细研究,尝试低技术、低造价设计来呼应气候,表现在通过采用地方材料和传统技术降低了建筑造价,合理利用日照、自然风和夏季遮阳与当地气候相呼应。该项目造价仅为每平方米2800元。宋晔皓认为,适宜技术是一条更适合我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值得在大量普通建筑中推广。这为广大学生和建筑设计师今后的绿色建筑设计提供了一个选择和思路。
  东南大学教授鲍莉:
  鲍莉教授通过几个典型的设计实例介绍了东南大学建筑学近年来在绿色住区规划和绿色建筑设计方面的探索,提出适时、适地和适技的设计策略。其中,南京佛手湖绿色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将对环境的分析量化成生态敏感度的评分,从而在地形图上得出土地适应性的分区,以便更准确地指导规划设计,将感性认识科学化、准确化。镇江市丹徒高新园区信息中心、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银山门一号商业中心、中国普天信息产业上海工业园智能生态科研楼等绿色建筑设计则以被动式技术为主导,控制和降低建筑物对于能耗的需求。这些建筑以主动式技术为补充,使建筑能耗尽量低,即以空间调节为主,减少空气调节的策略正是建筑节能的方向。
  Helen&Hard建筑事务所穆威:
  穆威介绍了世博会挪威馆的设计构思和建造。该展馆规模不大,但构思巧妙,15颗可拼装的“树”构成了展馆的主题。这些树采用胶合木,通过工厂化加工,只需要几个工人就可以在现场安装,且对现场的环境影响非常小,而且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展览会后的再利用,充分展示了其绿色环保的特性。建筑工业化与多样化一直是一对矛盾,挪威馆的设计则给大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工业化制作不仅是绿色环保的,还可以创造丰富的建筑空间。
  在此次会议上,以上10位嘉宾的精彩演讲获得了与会者热烈的掌声。会议在夜幕中圆满结束,但是一些学生和与会代表仍然兴致勃勃地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交流。本次会议的成功也预示着绿色建筑创作将是建筑设计师未来的建筑创作之路。(陈红梅  胡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