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厦门动态 > 正文

厦金合体“试水”两岸自贸区 合力推进海西建设

(文号: 发稿时间:2010-07-12 阅读次数:)
      建立包括漳泉在内的“厦金特区”,可集中海西优势资源,从而在短期内形成新的增长极,带动整体区域的发展,形成合力推进海西建设。

  从“海西”概念提出到2009年5月国务院发布支持加快海西建设,外加前不久两岸ECFA的签订,海西经济区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正如厦大台研院副教授石正方所言,“如果说本世纪头20年是全面推进海西建设的关键期,那么,现阶段则是关键期中的关键。”

  然而,海西区域历史基础薄弱,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甚至有学者认为,“海西仅软硬件方面,落后珠三角、长三角区至少十年。”而在厦大台研院30周年院庆之“海西战略与两岸区域经济整合”研讨会上,两岸专家也对此表示担忧,“如不能在短期内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增长极,带动整体区域的发展,将会错失发展机遇。”

  那么,机遇在哪里?两岸专家学者提出成熟新设想:既然海西立意根本之一在海西,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厦门配套也很成熟,不妨联手金门设厦金特区,在管理机制上取得突破,甚至谋求设立闽南金三角地区作为改革实验田,进而形成合力推进海西建设。

  厦门优势减弱?

  “厦金特区是厦门发展的突破口”

   平潭作为福建省先行先试的重要载体,被规划成为海西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实验区。但厦大台研院经济所所长石正方提出,平潭立意无疑是好的,但就其发展而言,却难以在短期内收到预期的实效。平潭虽有较大力度的政策倾斜,但海西对其他已发展的区块如厦门等地如果关照不够,未能纳入规划,就会“格局太小,无法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高效率。”

  如何扩大格局?石正方认为,在开发平潭同时,不妨同时推进基础雄厚的闽南地区对台综合实验区建设,“此前众多学者已经提出厦金特区、厦门两岸融合综合试验区等概念,这些试验区除具有经济整合的功能外,更可以加强两岸的社会融合。”

  台湾竞争力论坛执行长谢明辉早在2002年就提出“建厦金特区”概念。虽后有平潭岛开发呼声不断,海西建设有了新内容,但谢明辉依然坚持己见,“不要小看金门,虽然只有8万人口,背后却连接着大台湾,可以使厦门‘脱胎换骨’。”他所提的“厦金特区”不只包括厦门与金门,未来还将泉州、漳州纳入规划发展,形成不同制度的试验田和缓冲区。这样,“厦金特区”就有望成为‘拥有1400万人口的国际级大都市’,这对海西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这与石正方设立“闽南金三角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相符,她说,也就是在这个区域争取中央政府支持,突破现有的行政壁垒,实现行政区合一的管理机制,厦漳泉城市联盟发展就会落到实处。

  合体如何运作?

  “经贸自由化与一体化先行先试” 

  对于厦门在海西建设和对台合作中的作用和定位,厦大台研院经济所副所长唐永红认为,可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成为“两岸经贸自由化与一体化先行先试区”。

  唐永红认为,在特定的自由化与一体化的内容在两岸整体层面尚不具备条件推进的,可以在海西区先行先试。而从区位与服务区域条件、港口与物流条件、成本效益条件等角度综合考量,他个人更偏向选择厦门。

  要建设“两岸经贸自由化与一体化先行先试区”,除厦门经济区自身转型为集自由投资、自由贸易、自由金融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的集约化综合型自由经贸区外,更重要的就是寻求跨关境发展。而与金门合作无疑是厦门的最佳选择。唐永红为厦金合作“量身”设计了两步走战略,首先是建立开放性的多功能综合型厦金自由贸易区,整合厦金两地的海港、空港及其他经济优势,将其建设成为海峡两岸的国际贸易中心、物流分拨中心和以高科技产品为主导的加工制造中心,成为海峡两岸与国际物流链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第二步便是建立更加开放的厦金自由经济区,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最终发展成为国际化区域经济中心。(记者 陈凌 实习生 王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