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日前举办的科学传播沙龙上,北京减灾协会研究员吴正华表示,虽然今年北京地区的洪涝、渍涝警戒已经可以解除,但未来几年北京地区仍然可能发生强降雨,应对新建小区、新建道路、新建桥路(尤其下沉桥路)估测可能出现的新隐患,加强防洪措施。
三大原因导致城市渍涝
今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频繁发生的强降雨造成了大量经济损失。除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外,城市渍涝现象也时有发生,广州市甚至出现停车场雨水漫过车顶的情况。对此,吴正华以北京为例,分析了容易导致城市渍涝现象发生的三大原因。
一是北京地区虽然全年暴雨次数较少,但单次暴雨的雨量很大。1959年北京曾出现过1小时平均降雨量达126毫米、6小时平均降雨量203毫米的极端天气。近年来,北京市出现强降雨时,降雨量甚至高于一些南方城市。
二是随着城区不断加大,不透水地面面积甚至占到了总面积的90%。一旦出现暴雨,大量雨水会汇集到城市低洼地区,而城市路面等不透水地面又处于较低部位,因此易发生渍涝现象。
三是城市缺乏雨水收集设施,管道排水压力过大。在缺乏雨水收集设施的情况下,雨水会大量流入城市排水管道中,而部分大城市的管道设计排水能力难以满足强降雨时的排水需求。“即便设计排水量足够,实际排水量往往也不足,北京市1/3以上的雨水管道与排污管道合用,时常发生堵塞。”吴正华说。
收集、透水设备应用不理想
据了解,近年来北京等大城市为了应对城市渍涝的问题,除在低洼地区设置泵站、进行排水管网改造外,也在逐步推进小区雨水收集设施及透水砖的应用。
透水砖有许多小孔,雨水能够快速渗入地下,不仅使地下水得到补充,还克服了水泥广场砖、瓷质广场砖不能透水的弊端。小区雨水收集设施是利用建筑物屋顶及道路、广场等硬化地表汇集的降雨径流,经收集、过滤后储存备用。这两项技术对于解决城市渍涝、节约城市用水有很大功效。“但实际上,许多小区都没有雨水收集设备。”吴正华说。据了解,我国部分示范小区建有雨水收集系统,但在建筑设计上,除个别城市外,并无强制性应用规定。而在一些欧洲国家,建筑项目在立项时,当地市政管理部门就规定了小区向城市管道排水的上限。
此外,透水砖的应用也遇到一些问题。由于透水砖基层(碎石、沙子)承载力比较小,常有汽车停放在上面,造成塌陷;透水砖基层护坡砖、网格砖透水时,沙子也会跟着流失,从而引发塌陷。
有业内人士表示,尽管透水砖最早源自国外,其技术水平也已经相当成熟,但实际上,欧美等地不只使用透水砖一种方法,而是建立一整套雨水收集系统。地面下渗只是解决解决渍涝问题的一方面,更多的是在屋顶、广场周边建立蓄水设施,并与灌溉、洗车服务等用水系统联系起来,使雨水真正实现循环利用。
强降雨产生有规律,应未雨绸缪
吴正华表示,未来几年北京地区仍然可能发生强降雨,因此应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吴正华告诉记者:“清朝康熙皇帝在1713年总结1473年以来京城洪涝规律时,提出‘壬辰、癸巳年应多大水’的观点。我们查证了1712年至1953年中5次“壬辰、癸已年”的旱涝情况,发现该观点应验率很高,北京‘发大水’有一个60年的周期变化。2012年和2013年将是又一个‘壬辰、癸巳年’,依此观点,北京在2009年到2013年应为丰水期,这可以作为加强防洪工作的参考。”
另据记者了解,为了应对强降雨可能产生的泥石流灾害,北京市近年来针对山区采空区、泥石流易发区的险村险户农民进行搬迁,今年计划搬迁2535户、6617人。这是自1994年以来,北京市第5次山区农民搬迁工程,目前共搬迁4.58万户、13.32万农民。搬迁采取合并自然村和集中建新村的形式,3年新建村90个、聚集自然村179个。(张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