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高铁开通半年之际,本报特别策划了“高铁时代的观察与思考”系列报道,各路记者走进厦门的重要“门面”,对高铁时代厦门面对的新难题、新情况作深入的调查,其中第一站便是鹭江道轮渡段。连续三天的报道,对轮渡区域的布局全盘审视和思考,在市民当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今,解决轮渡附近交通乱象、改善轮渡形象的工作有了实质性进展,记者昨日从厦门公交集团了解到,第一码头公交枢纽站的设计方案已经基本完成,未来新枢纽站将替代轮渡公交总站,成为33条公交线路的始发站点。
规划中的第一码头公交枢纽站位于BRT第一码头枢纽站以北,西堤路的西侧,与BRT枢纽站相距100多米,占地面积14072平方米,是目前轮渡公交总站的数倍。新枢纽站的建设,不仅可以改变目前轮渡公交总站场地局促、交通不便的状况,还可以与BRT实现较好的对接,方便市民换乘。公交车辆通过第一码头片区路网的交通组织,依托西堤路、西堤南三路等进出公交场站,更能极大改善鹭江道的交通状况。新枢纽站投用后,轮渡公交站将作为经停站点。
1、站台设数百平方米遮阳棚
第一码头公交枢纽站与BRT第一码头枢纽站,仅隔着一个海洋管理公务码头,步行只要两三分钟,实现了BRT与常规公交的快速对接,提高了城市交通运行效率。新枢纽站的场地分为南北两个地块。南侧地块就是公交车站台和站务房所在的位置。这里设有8个斜列式站台,可以较为充裕地满足30多条公交线路的停靠。站台经过巧妙设计,设置了斑马线,减少了人车混行的安全隐患。站台还设有波浪造型的遮阳棚,宽度达十多米,面积为数百平方米。等车的乘客再也不用担心雨淋日晒。公交站台南面的站务房设有现代化的公共厕所,可以为乘客如厕提供方便。
最值得一提的是,枢纽站临海一侧将建设一条数百米长的木栈道,成为一条狭长的观海平台。我市正着手在湖滨西路、鹭江道,沿海岸线建设一条长约5公里的滨海休闲步道。休闲步道从国际邮轮城“出发”,沿海岸线经过海湾公园,穿越西堤岸线,进入鹭江道西侧人行道,接海滨公园,直抵和平码头。新枢纽站的木栈道就是滨海休闲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造“园林式的公交场站”是第一码头公交枢纽站规划建设的目标,因此绿化建设成为场站建设的重头戏之一。整座枢纽站不设围墙、围栏,全部用乔灌木进行分隔,停车场也要铺设植草砖,场站入口区域还要设置一个“绿岛”,建园林景观小品。
2、为BRT车辆建“避风坞”
新枢纽站的北侧地块为开放式广场及停车场,设大车位22个、小车位20个,面积达6000平方米,不仅为公交车“过夜”提供了住所,还为社会车辆和旅游大巴车提供了临时停靠的位置。
北侧地块还将作为BRT应急停车场使用。目前,BRT车辆都停靠在9米多高的BRT枢纽站平台上,遇到台风天,会产生较大的安全隐患。BRT应急停车场就成为台风天里BRT车辆的“避风坞”。
3、新辟公交线路接中山路
新枢纽站投用后,将开辟新的公交线路,从枢纽站出发,沿鹭江道,经镇海路,穿思明北路,到厦禾路。这样市民、游客从枢纽站到中山路就变得非常方便了。为了保证枢纽站交通的顺畅,附近道路还要相应进行拓宽和改造。西堤路在场站范围内的车行道将向西侧拓宽2米,实现双向四车道;枢纽站北侧地块位置取消西侧人行道,改为与场站结合的车行道;南侧地块旁的2米宽的人行道将改为1米宽的绿化带及1米宽的人行道。
4、轮渡公交站将作经停站
第一码头公交枢纽站建成投用后,轮渡公交场站将改变功能,不再作为首末站,而成为经停站。轮渡公交总站虽然叫枢纽站,但有名无实。由于建设年代久远,轮渡公交站存在先天不足,场地局促,受车流、人流影响较大。记者从公交集团业务部门了解到,目前轮渡附近始发的公交线路多达30条,共440辆公交车,每天发车和到达的班次总计6605班,途经轮渡的公交线路有4条,公交车61辆,每天往返班次1138班。
随着我市公交线网的不断拓展,在轮渡公交枢纽站和海滨大厦站始发、经停的公交线路逐年增多,途经鹭江道轮渡段的公交车每天多达7700多辆次。从北面进入鹭江道的公交车,进站前必须先调头,从南面来的公交车出站后首先要做的也是在鹭江道调头。交通高峰期时,鹭江道海滨大厦前和建设银行前的两个调头区,就成了交通瓶颈。
轮渡公交总站位于繁华的中山路商业圈范围内,周边是密集的建筑物,公交车的噪音及尾气对住户的影响不小。此外,轮渡片区是厦门重要的旅游景观区,大型公交场站设在这个片区内,影响了整体景观,显得不够和谐。
基于这些原因,政府部门经过研究后,决定将轮渡公交场站移至西堤路边的第一码头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