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上看,这座福建最大、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岛,就像一只腹部朝向台湾的麒麟。
2009年5月,海西规划意见拉开平潭开放开发序幕;2011年11月1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把平潭建设成为“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
云深海湛,“海上麒麟”蓄势待飞。
创新——
从“海防前哨”到合作前沿
平潭不平静。
平潭位于我国海岸线中点、扼台湾海峡和闽江口咽喉,历来是重要的海防前哨。
2010年1月19日,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第一次踏上平潭岛时,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岛上居民每次往返大陆极为不便,到福州130公里至少花费3小时。居民多以水产捕捞、海上运输和外出打隧道为生,人均GDP仅为全省平均水平一半。
此后两年,孙春兰11次上岛调研,并殷殷寄语:建设两岸同胞共同家园,平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良好基础条件。必须把平潭开放开发作为推进福建发展和闽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举全省之力推进平潭开发建设;通过飞地政策,促进一岛两区(江阴、长乐)互动发展。
这是一块“实验田”,这是一处“先行区”。两年多10余次的调研,让福建省委思路渐清:必须汇集两岸同胞共同智慧、最大限度吸引两岸同胞共同参与平潭开发建设——由此“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两岸合作模式,响亮提出。
从易处入手、从基层布局、从经济开始……30年前便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急先锋的福建,30年后再次走到了历史变革的前沿。
今天的平潭,是另外一种不平静。
体制创新,必然带来机制创新。2010年2月,福建省委常委会正式研究决定,设立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管委会,从福州市中单列出来。同时,福建省委强调:平潭是全国首个面向台湾的两岸交流的综合实验区,是300多平方公里的“全岛开放”。它的目标瞄准了机制先进、政策开放、文化包容、经济多元的现代化、国际化综合实验区。
体制创新,必然带动理念创新。“一办、四局、五个组团指挥部”,这就是平潭管委会的全部架构,取代了此前12个部门176项审批事项。
体制创新,必然带出用人创新。为了组建好平潭管委会班子,福建先后从南平、福州、厦门等地抽调一批厅局级精兵强将。与此同时,110名来此挂职的省直、各地业务骨干;100多名公开选拔的海内外人才,让这里变成了“人才特区”。
创新才有驱动,驱动加速发展。
2011年12月31日,记者一年中第5次来到平潭。整个平潭岛宛若一座大工地,重型装载卡车往来如梭,各路建设大军挑灯夜战。
今日平潭,各项开发建设全面启动。除海峡大桥、渔平高速公路提前通车外,福州至平潭的快速铁路及跨海公铁大桥、长平高速公路、环岛公路一期等项目均已开工。“2010年,平潭完成总投资100亿元,超过了过去60年的总和。2011年完成投资300亿元,3年内将力争完成1000亿!”实验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龚清概说。
创新之下,平潭一天一个亿!一天一个样!
规划——
从温馨故土到“共同家园”
平潭不平常。
在投资者眼中,平潭宛如一个未揭开霞帔的新娘:它的面积相当于4个香港本岛或2个厦门本岛;主岛海坛岛南北长29公里、东西宽19公里,可供建设用地达160平方公里;另外还有12座具备开发建设条件、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的小岛;可供开发的港址岸线达22公里,拥有多个可建设10万吨级和20万吨级深水泊位的港湾……
麒麟在传说中是太平、吉祥的象征。平潭这只“海上麒麟”,在台湾民众心中,也是充满故土气息的温馨之地。平潭历史上就是东南沿海对台贸易和海上通商的中转站,改革开放后,又是最早设台轮停泊点的县之一。
为了让这块温馨故土,真正成为两岸“共同家园”,福建省委从一开始便把高标准、高起点规划视为头等大事。“舍得买个‘指南针’,不留遗憾给子孙”。
由此,福建省委开始了“顶层设计”——2010年3月,当平潭实验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正式启动时,福建采取国际邀标的方式从全球20多家顶尖设计单位中遴选出8家,又从中精选出德、英、日、台湾4家公司。台湾中兴工程顾问公司提出的“幸福宜居岛”方案荣获一等奖。福建随即买断其他3家方案,由中兴公司兼收并蓄,对设计进一步优化。该成果上报国务院后,国家发改委4次征求相关部委意见,反复修改,国务院才正式批复。
在城市规划上,按照省委提出的“生态、低碳、智慧、开放”的8字原则,管委会又科学编制了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路网、科技智慧岛等20多个专项规划。大到多区多组团布局、小到单体外立面颜色,无不反复论证……
投资大,项目多,平潭咬住规划不放松。为充分体现“宜居生态岛”理念,全岛人口总量控制一降再降,最终由100万减至80万。“少一些人口密度,多一些生态建设。”总规明确提出,要打造山水与城市均衡渗透、特色与秩序共存、高端产业与高质量生活并重的优美景观。龙王头是平潭五大风口之一,“以前要说在龙王头栽树,谁都不会信。”苍茫暮色下,平潭县林业局副局长周宏钦指着远处告诉记者,通过挡风工程,龙王头的树种活了,十几公里海滩遍布绿色。“2011年我们植树1012万株,今后5年,每年都会植树1000万株。未来的平潭岛将处处绿化、美化、彩化、香化。”周宏钦说。
一切为了“共同家园”。在平潭主干道坛西大道,记者参观了平潭管委会特地引入的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综合管沟工程。“这里可装下未来这座城市所有的管线,电力、电信、移动、电视,给水……应有尽有,不仅相互独立分区,还都作了扩展预留。以后市政工人日常维护,坐电梯下沟,开开电瓶车就行。”负责施工的中铁一局项目副总刘晓军说。
平潭正创造传奇,平潭处处见传奇。
破常——
从深度对接到发展新引擎
平潭不平凡。
两岸深度对接之地,必生打破常规之举。
平潭开放开发之初,便有走传统工业或是发展现代产业之争。面对争论,福建省委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牢牢抓住科学发展之魂,一年多来,先后召开10多次专题会议,反复论证。最终得出结论:平潭面积虽然不小,但生态容量不大,淡水资源有限;港口资源丰富,但并不适合走重化大工业之路。
敢舍,才敢得;敢破,方能立。
“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宁可少一点也要实一点。”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一批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向平潭逐渐转移。总投资73亿元的台湾协力科技产业园,正式签约仪式一结束,便在平潭破土动工;总投资16.4亿美元的冠捷科技园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也随之正式开工。投资25亿元的肽谷生物科技项目,把该技术进军福建的首站选在平潭;台湾东森则在旅游及教育服务项目上抢占先机,计划投资2.34亿美元,协议外资8000万美元;由台湾世新大学与福建师大合作举办的海峡学院,目前已招收第一批学生……
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蓝图,已然勾勒;依托海西服务两岸的现代服务业,正在勃兴。福建省政府特别赋予平潭设区市及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规定10年内对平潭实行地方级财政收入全留,省、市两级有关部门列支列收的规费全额返还;国家和福建省直各相关部门也举措频频:允许平潭就地审批5亿美元以下外资项目,用地指标列入全国统筹,对台交通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给予专项支持;各大银行累计给平潭的授信额度超过800亿元。“农发行与我们签订支持建设协议后,18天就贷出第一笔4.5亿元贷款。”龚清概说。
目前,平潭已经成为福建吸引境内外资本最多、最快的地区之一。自2010年至今,平潭新增内资企业807家,新增台资企业26家,新增投资总额超过5亿美元,增幅达510.8%,新增注册资本2.4亿美元,增幅达427.3%,
在产业项目带动下,平潭壮志喷薄。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8.3%,比2008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增长39.4%,预计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万元和7254元,紧追至全省平均水平的89%和83%。从这一年起,全区在全省率先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社保全覆盖。平潭正日益成为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引擎”。
“下一步,我们还希望深化与台湾各县市的区域合作,可以考虑‘让地、让权、让利’,探索与台湾市县联合开发或由其单独开发的模式,推动台胞参与事务管理。”福建省省长苏树林说。
新蓝图、新规划、新理念、新举措,虽然平潭开放开发的大幕刚刚拉开,但一幅两岸人民共同家园的蓝图,正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美丽的廓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