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中心城市概念,建设宜居宜业家园---——专家谈珠三角城镇化发展方向与前景
(文号:
发稿时间:2013-05-09
阅读次数:)
世界城市群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集聚关系,然后是辐射关系。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然后中心城市又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帮助这些地区加快发展起来;最后,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
“增强广州、深圳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使之成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龙头,并成为大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中心,再进一步迈向世界城市价值链的高端,跨入世界重要城市行列。”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郭楚指出,“区域发展不平衡,既是广东发展必须破解的突出难题,也是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以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为重点,推动珠三角经济一体化,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特别要重视发挥广州、深圳两大区域中心城市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
世界超级大都市成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导区域
城市化进程使人口和财富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从而出现了超级城市、巨型城市、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等新型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伴随一批超级城市、巨型城市的相继出现,大都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得到了加强,成为区域内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导区域,成为周边地区发展的要素配置中心、产业扩散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信息流转中心。在产业分工合作方面,大都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推动大都市与周边中小城市的产业分工和合作布局。大都市以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商务以及高科技为主,部分工业则转移到周边地区,以带动后者发展各有特色的产业,从而形成梯度分工合理、战略合作、各展所长的经济格局。
“对照一些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珠三角城市群发展还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区域分工合作不明显、城市竞争无序、资源环境紧张、基础设施重复、产业结构雷同等等。”郭楚说。
国外成熟城市群一般都以大城市为核心,以卫星城市为依托,形成类似金字塔的比例结构。“而珠三角城市群区域内城市结构不尽合理,大城市和小城市数量偏少,导致城市建设成本加大,城市规模效应减弱。核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也不够强大,其能量等级更不能与国外成熟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相提并论。”郭楚建议,为了化解珠三角城市群面临的诸多问题,推动珠三角成为经济、旅游休闲和绿色优质生活的世界级都市群,必须重视发挥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从而提升大珠三角城市群的整体实力。
增强广、深两大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
业界普遍认为,按照城市群发展规律,广、深作为珠三角发展的龙头,尤其要注重发挥中心城市在金融、物流、贸易、会展、信息和高端制造业等方面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以推动大珠三角尽快实现“同城”发展。
“按照世界特大城市的成长规律,一般都是以中央商务区作为城市的核心,通过CBD辐射来带动整个城市发展。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同样也需要‘大广州’和‘大深圳’发挥CBD作用,以辐射、带动周边城市。”郭楚说。同时,他认为,要在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大格局中对广州、深圳进行准确定位,增强广、深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使之成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龙头,并成为大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中心,再进一步迈向世界城市价值链的高端,跨入世界重要城市行列。
广、深作为大珠三角自主创新的策源地和核心区,集聚了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工程师和科技人员超过10万人,科学城、大学城、国际生物岛、清华创新科技园、南沙资讯园等陆续建成后,广、深具有优越的科技创新基础和条件,已经可以在自主创新上有更大作为。
“关键是要更有效地整合科技资源,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创新优势,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郭楚指出,为了加强自主创新,必须从体制上解决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脱节的问题。抓紧建立健全面向市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围绕支柱产业的发展,重点突破一批核心领域的关键技术,抢占产业技术竞争的制高点。充分利用广、深文化底蕴深厚、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优势,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形成创新型的产业结构。
针对人口环境资源压力不断增大的难题,郭楚表示,要破除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观念,大胆探索和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建设宜居城市和花园城市,同时,破除重视效率忽视公平的观念,落实“富民优先、民生为重”的政策,公共财政投入向民生倾斜,使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使广、深成为人才汇聚的高地、科技创新的高地和创业宜居的福地。